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促癌黑手”Ter细胞首次发现
海堰 9484 0
2018/3/30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科技日报北京3月29日电 (记者张佳星)29日,《细胞》杂志发表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团队的研究论文,介绍了该团队在晚期癌症肿大的脾脏中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红细胞样细胞亚群,将其命名为“Ter细胞”,并证明它通过分泌神经营养因子Artemin促进癌症恶性进展。

Ter细胞几乎不存在于肿瘤原发灶中,这为锁定它带来极大困难。多年临床研究表明,晚期肿瘤患者常发生脾脏增大和贫血,研究人员开始怀疑,这些患者的脾脏中是否产生了癌症细胞诱导的“叛军”?

为此,曹雪涛院士与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韩岩梅副教授、刘秋燕教授、侯晋副教授等协同多个专业团队合作攻关,首次发现晚期癌症小鼠脾脏中产生了一种有核细胞亚群,不表达免疫细胞标志但却表达Ter-119、CD71和CD41等红系细胞标志,因此将之命名为Ter细胞。随后在晚期肝癌病人脾脏中也找到了此红细胞样细胞亚群。Ter细胞能分泌大量神经营养因子Artemin,导致癌症小鼠血清因子水平显著升高,进而促进癌细胞侵袭转移并伴随恶性贫血,这与癌症晚期患者的症状相一致。

Ter细胞如何被“劝降投敌”?研究发现,癌症原发灶通过向血液中释放β型转化生长因子,诱导脾脏细胞中的Smad3转录因子的活化,使得Ter细胞产生。肝、肺、肾和淋巴结等器官中几乎不存在Ter细胞,切除脾脏的癌症小鼠中也无法产生Ter细胞,这表明肿大的脾脏是潜伏有促癌黑手的“匪窝”。

团队经过9年基础探索和临床队列转化研究,对Ter细胞从哪来、怎么来、如何促癌的分子机制做了系统性原创研究,并提出切除晚期癌症患者脾脏或者选择性清除Ter细胞有助于综合治疗晚期癌症患者。
Alternate Text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