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的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一位,在所有肺癌种类中,非小细胞型肺癌(NSCLC)占据了85%。国外研究显示,在NSCLC患者中, ALK阳性的发生率为3~7%,东西方人群没有显著性差异,在中国,腺癌ALK阳性的发病率为5-9%。 近年来,以驱动基因为目标的分子靶向治疗为晚期肺癌治疗注入了新的动力,除了EGFR基因突变之外,ALK融合基因是又一个备受关注的靶点,也是临床需要特别重视的肺癌突变类型。作用于EGFR 和ALK的靶向药的出现,在 NSCLC个体化治疗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17年11月7日,据美国媒体发布,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面批准了阿来替尼的市场投放,将其作为特殊种类肺癌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好消息是,今年八月,中国也批准了阿来替尼的上市申请,仅仅比美国晚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阿来替尼 vs 第一代靶向剂克唑替尼: 在ALEX研究中,受试对象为阿来替尼初治的ALK+NSCLC患者和服用克唑替尼的患者。实验结果显示,患者在服用阿来替尼之后,出现便秘的比率为35%,克唑替尼组达44%,阿来替尼组出现恶心反应的比率为11%,克唑替尼组高达74%;阿来替尼组出现呕吐的比率为6%,克唑替尼组高达58%。由此可见,阿来替尼的副作用较少,可增加患者寿命延长的概率。 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阿来替尼不是P-gp底物,在血脑屏障有较高的通过率,它不会因为血脑屏障的存在而减弱对脑转移的疗效,可以减少84%患者的脑转移,同时可降低57%的死亡风险。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