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这几种鱼早该被拉黑了,但还有人经常吃
海堰 7030 0
2019/9/13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这4类鱼最好别吃!

鱼肉可是好东西,它富含优质蛋白质、脂肪含量低是营养学家推崇的白肉,不过,市场上的鱼种类繁多,挑选起来真是让人头大,怎么挑鱼可是一门技术活。

1
 
海水鱼比淡水鱼更好?

首先,从营养上讲,海水鱼富含维生素、磷、钙、铁、镁、碘等及大量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功效。

此外,海水鱼中的Ω-3脂肪酸、牛磺酸含量都比淡水鱼高,可以保护心脏和大脑。

其次,从口味上讲,海水鱼没有淡水鱼的土腥味,而且海水鱼的游动范围和力度大,所以,肌肉弹性更好,味道更鲜美。

整体来看,海水鱼更好一些,但吃海水鱼要注意过敏及组胺中毒。

虽然,海水鱼营养丰富,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特别是鲭鱼、金枪鱼、鲐鱼、马鲛鱼等海水鱼,当贮存温度偏高且时间过长时,组氨酸脱胺基形成组胺,容易引起食物中毒。

此外,这些青皮红肉类海水鱼只适合红烧或清蒸,不宜油煎。不建议服用降压药的患者吃组氨酸含量多的海水鱼。

2
 
这4类鱼最好别吃!

01 未煮熟的鱼

吃了未经煮熟的鱼,可能会导致寄生虫感染。

烹调鱼时,请确保鱼肉完全煮熟。此外,不要把未煮熟的鱼和其它食物的盘子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污染。

02 过度油炸的鱼

油炸过的鱼虽然味道更诱人,但营养物质会大量流失。

首先,高温煎炸后会使鱼肉的脂肪氧化,产生自由基、苯并芘等有害物质。其次,鱼类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在高温下会被破坏,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03 腌制的咸鱼

在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能与腌制品中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反应形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

人体长期摄入亚硝酸盐,会使血管扩张,产生氧化血红蛋白血液病,增加致癌风险。

04 含汞量高的鱼

一般来讲,大型且寿命比较长的鱼类,含汞量更高,如长寿鱼、旗鱼、大眼金枪鱼、马林鱼、大鲭鱼、鲨鱼、马头鱼。

据美国FDA调查结果表示,这7类鱼汞含量超标,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脑神经发育,不建议孕妇、有受孕计划的女性、哺乳期妇女及儿童食用。

3
 
这4类人不适合吃鱼!

01 出血性疾病患者

鱼肉中含有很多的EPA(人体必需脂肪酸),EPA能抑制血小板的凝集,所以对于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来说,过多的摄入EPA会对自身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加重出血症状。所以对于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功能异常等患者来说,要尽量少吃鱼肉。

02 痛风患者

鱼肉中含有大量嘌呤,而嘌呤代谢异常正是引起痛风的原因。因此这一类患者应当避免食用含有高嘌呤的食物。

03 服一些特殊药物的人

部分药物是与鱼不可同时食用的。鱼的体内含有丰富的组氨酸,不过部分抗过敏药物是属于组胺受体拮抗药,而这些药物假如和鱼一起食用,人的体内就会抑制组胺代谢,容易在体内堆积,会产生头晕头痛等症状。

04 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者

鱼类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很好的营养来源。但是蛋白质的代谢需要通过肝肾来进行,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食用鱼肉太多会加重肝肾的负担。

4
 
5招教你挑选新鲜鱼

01 通过触摸来选鱼

买鱼的时候,可以亲自用手摸一摸鱼的身体,新鲜的鱼摸上去是稍微有些弹性的,而不信新鲜的鱼摸上去是发硬的。

02 观察颜色来挑选鱼

新鲜的鱼看上去十分有光泽,而不新鲜的鱼,看上去则是暗淡无光,颜色分布不均匀。

03 嗅一下鱼鳃

新鲜的鱼鳃是鲜红色的,比较透明,看上去很新鲜,闻上去有海水的腥味,而不新鲜的鱼鳃呈紫红色,颜色较深,闻起来腥味较重。

04 仔细观察鱼眼睛

新鲜的鱼眼睛饱满突出,十分有精神,眼睛清亮透明,而不新鲜的鱼眼睛没有精神,不外凸,可能还会有血丝。

05 掐一下鱼肉

新鲜的鱼肉用手一掐,富有弹性,当时鱼肉凹陷,会立刻消失,没有其他味道,不新鲜的鱼,手掐一下后,凹陷消失地较为缓慢。

冷冻鱼一经解冻后,一定要尽快食用,不宜常温存放,尤其不要反复冻,会加快食品的腐败变质。

其实海水鱼和淡水鱼所含营养成分大致相同,吃鱼新鲜程度才是最关键的!
Alternate Text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