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不长,别让别人支配你的生活。 不知何时,追求“精致“,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标准。为了满足虚荣心,掏空自己也要在朋友圈假装“都挺好”。自称“隐形贫困人口”的他们,工资就像大姨妈:准点到账后,一个星期之后就没了。这时,“超前消费”成了救命稻草。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网易槽值(ID:caozhi163)。 1 打肿脸充胖子的潇洒背后 总有人要为此负重前行 双十一刚过,“奇葩”新闻就来了。 四川29岁的王某,爬上天台。 他说,妻子对网购太痴迷,为了买名牌包和衣物,今年到现在,已经消费了30多万。 家里本不富裕,两年多以来基本靠自己每月几千块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去年妻子网购欠下20多万,他想尽办法、用了很长时间,总算还清。 没想到不听劝阻的妻子,今年又欠下这么多。王某压力倍增,崩溃之后,他想到了轻生。 信奉“穷也要穷得精致”的人,看似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打肿脸充胖子的潇洒背后,总有人要为此负重前行。 2 一边透支,一边精致的年轻人 不知何时,追求“精致“,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标准。为了满足虚荣心,掏空自己也要在朋友圈假装“都挺好”。 自称“隐形贫困人口”的他们,工资就像大姨妈:准点到账后,一个星期之后就没了。 这时,“超前消费”成了救命稻草。 他们把信用卡、花呗、白条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边透支,一边期待成为别人口中“精致”的人。 《2018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90后中,28.57%的人使用消费贷款,只是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偿还其他贷款。 结果往往是:月薪3千的打工族,每每晒出的消费账单都像月薪2万。 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光鲜表象下,是把物质变成了生活好坏的标尺。 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显示,千禧一代购买奢侈品的平均次数已达到8次。 总有人在追求高配生活的路上,付出巨大代价。 苏州的王女士,是一家外贸企业员工,月薪近6000元。工资不少,生活依旧“拮据”。为了过上更有品味的生活,她常吃日料的商务套餐,星巴克、甜品是下午茶标配。 加上房租、日用品、朋友聚餐等开销,她入不敷出。拆了东墙补西墙,还是欠款7万余元。 生活和工作已经够苦了,只好用其他方式来证明自己过得不比别人差。即使余额逼近负数,还是想过得“表面光鲜”。 可一件一件的东西购入,非但没有让人等来期盼已久的状态,原本不错的生活也渐渐变得不堪重负。选择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生活方式来填补生活,用巨大的超前消费满足“自我价值”。 最终,催还款的短信会把人打回现实。 3 被标配毁掉的人生 对许多人来说,拼命想要活成“标配”的样子,其实是对当前身份和生活状态的焦虑: 蒋方舟聊起过:本来并不焦急,可一打开朋友圈,大家都过得比自己好,紧迫感就油然而生。为什么别人过得那么好,我的人生却一团糟?为什么别人假期都去旅游了,我却只能宅在家里? ▲蒋方舟谈和同龄人对比带来的焦虑 / 《圆桌派》 余额逼近负数,依然想要朋友圈里光鲜亮丽。很多网友说,“我是在为我喜欢的东西花钱,我哪里错了?” 《奇葩说》正好有这样一个辩题:“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詹青云说了实话:你不是在为你喜欢的东西花钱,你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花钱。你所购买的、追逐的东西,是别人定义的;你所谓的“喜欢、想要”,不过是因为别人都有…… 文化学研究者Fredric Jameson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当下相互利用。 一个精致的女人,该用什么护肤品,背什么包,佩戴什么首饰……早就被广告做成了模板。人们沉浸其中,以为这一切都是自愿购买,实际却受到外界的深刻影响。 关晓彤就在节目中自嘲,自己花钱,主要靠跟风。 ▲关晓彤自嘲跟风型消费 /《拜托了冰箱》。 这样的“被自愿”,时刻都发生在我们身上。不顾一切地去追求,很可能掉进物质的深渊。 网友在社交平台吐槽,自己的同学找室友借钱,理由是因为和女朋友一起旅游,花了一万多的网贷,现在还不上钱了。 ▲网友吐槽同学借贷旅游。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一万多尚且可以承担,再不济,和父母求助也行。 但有时候,只敢借,不敢说。 今年上半年,21岁女孩迫于网贷还不上的压力跳楼,只留给家人一堆账单。 有勇气求助的人,有的也像那个把丈夫逼到跳楼的妻子一样,在掏空身边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一位90后护士沉迷贷款消费。在母亲帮忙还完20多万的贷款后,自己仍旧深陷其中。母亲本以为帮忙还完了这笔钱,女儿就会“回头是岸”,没想到只是谎言。 挣扎良久,母亲只好拿出了领养证,断绝了母女关系。 ▲妈妈帮女儿还完网贷后拿出养女证。 欲望本没有错。但欲望和能力之间总有差值。当欲望膨胀的速度大于个人能力增长速度时,总有人会为此感到痛苦。要么是你,要么是你的家人。 4 你大可不必如此焦虑 英国有一部名叫《身份的焦虑》的纪录片,深入探究了当代人焦虑的来源。其中有一句话发人深省:不同时代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社会身份而焦虑。 在18世纪的英国,绅士们憧憬财富、马匹、优雅的气质;如今,我们更加担心别人的评价,追求别人的关注:身边人都用着上千块的化妆品,背着上万块的包,没有这些的人,可能就会自觉“低人一等”。 看到有人因为买了昂贵的电脑、鞋子而受到追捧,难免有人会希望自己也能成为“人群焦点”。 ▲到了21世界,我们开始追求时尚、生意、运动或者以上全部 / 《身份的焦虑》 在各种“标准”的鼓动下,很多锦上添花的东西,被定义成人生的必需品。 然而时代的车轮轰隆隆向前,一茬又一茬的潮流不断更替。这些虚无缥缈的定义,就像吊在驴眼前的干草,让它不停拉着磨转圈,却永远无法吃到。 不停去追逐别人的赞赏,到头来,掏空了自己,也忘记了生活原本的模样。 李银河说:“在我看来,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这样的清醒、平和、喜乐,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的自信和从容,而非一个包、一支口红。 ▲他们不计代价想让自己看起来很棒 / Ted演讲《诚实面对自己的金钱问题》。 前阵子采访王力宏,他聊起自己讨厌浪费:除了乐器基本不买太贵的物品,一件演出服缝缝补补穿了57场,一个行李箱用10年,一辆二手车开到报废,还曾在节目里当众被曝穿破洞的袜子…… 可是,没人会因为王力宏穿破洞袜子、借衣服走红毯嘲笑他。 ▲陶喆:“王力宏的衣柜里,全是破洞的袜子” / 《吐槽大会》 《上海的金枝玉叶》讲述了郭婉莹——上海永安百货公司四小姐的故事。 郭婉莹自小家庭物质富足,读贵族学校,衣食无忧。 动荡年代里,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久,一连串重大变故后,郭婉莹家道中落。 没有财富支撑的她,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养不起名贵的宠物,就给儿子买了一只小鸡,叮嘱孩子好好养着”。 她总说:生活给我什么,我就收下它们。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事,那个时候一定不要怕,什么都不用怕。 苦难没有让她失去光彩,反而颇有种“苦中作乐”的骄傲感。内心真正充实丰富的人,即使脱离了物质,也可以过得从容。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人比你更富有、更漂亮、更优秀……人人都不想落后,但比赛永无尽头。 当你不断地羡慕别人拥有的一切时,不妨先想一想:我现在是什么水平,我想要达到怎样的水平这样的生活,我是否承担后果? 毕竟,倾尽所有、透支自己、连累旁人得来的“精致”,谁都无法毫无顾忌地享受。 真正的精致生活,取决于你由内而外的努力。一辈子不长,别让旁人支配你的人生。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