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原本是某县市级市委书记,62岁,刚刚退下来不久。在一次体检中,发现右上肺有个约2.5厘米的毛刺状的结节,高度怀疑肺癌可能。 老张当晚就没吃下饭,第二天住进医院,后又转到省城医院。原本十分乐观好动的他,从此以后一言不发,天天蒙头睡觉。谁去看他,他只是打个照面,扭头向内而睡,不再吭声。半个月左右检查还未完毕,人已瘦了十多斤,三十多天就走了。 老张原本身体十分强健,他的肺癌又不属于凶险的那一类,因此,他绝对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急性心理危机——心理休克,即因恐惧癌症诱发的心理危机。 这正好应对了中国的一句固话:“哀莫大于心死!” 通常,我们会默认医治好了身体的问题,心理也就自然没有问题了,其实不是这样。有的时候,身体问题尚不至于影响生命,但心理问题却真的会影响到生命。 近20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表明,社会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地将癌症列为一种与生活方式有关于的疾病,属于心身疾病范畴。 这都在提示肿瘤患者,除了到专业医院才去先进的药物、手术等治疗方式外,一直以来没有被过多重视的专业心理治疗也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面对肿瘤,我们应该怎么做? 治疗不马虎,始终有希望 对待疾病,最明智的做法是与其和谐相处。首先要了解病情,科学就医。我们应当主动去了解治疗手段、注意事项,学会自我监护;在诊治过程中,充分相信医生,遵医嘱吃药,按时复查,不沉迷于各类养生偏方和网上、伪专家的“灵丹妙药”。 始终抱有希望,不能只关注病情进展或疗效,也要重视心理调节。当出现“我得癌症了,要完了”等想法时,立马换成“我会更加健康”,这也可以平衡心态,有利于身体慢慢好起来。 被称为“自我暗示之父”的法国心理学家爱米尔·库埃,把积极的自我暗示作为一种治疗方法。他有一句名言:“我每天在各方面都变得越来越好。”他让病人不断重复这句话来增加治愈信心。 生活不将就,多寻找快乐 学会享受生活,平停下脚步看看美丽的风景,闻闻花香、听一首歌曲、做一道爱吃的菜、读一本新书……随便什么事,只要喜欢,就去做,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快乐。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很多肿瘤患者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对肿瘤的高度恐惧及恐惧带来的盲目应对。 山重水复之时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一切皆有可能,奇迹也许就在其中。但前提是要心态好!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