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篇文章可能也吓了你一大跳:《震惊全球!走下神坛的阿司匹林:一个长达40年的错误!》。“两大国际权威杂志发文,阿司匹林没益处!”文章惊呼,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是个“长达40年的错误”,因为它非但无法提供安全有效的保护,还可能导致肠道和颅内出血、溃疡、肾功能衰竭、失明等。 本文指导专家: 常炳习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教授; 吕树铮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 郭艺芳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 胡大一 著名心血管专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 1 阿司匹林还能吃吗? 能!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不可动摇。 已有的证据明确显示,对于做过心脏支架或搭桥、患过心肌梗死与缺血性卒中的患者,阿司匹林的获益大于出血风险。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脑血管患者来说,非常需要花费少、效果好、副作用小的抗栓药物,阿司匹林是较佳选择。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吕树铮教授说,“对于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长期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①。” 著名心血管专家胡大一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也解释,阿司匹林是预防血栓形成、防治血管事件的药物。只要存在斑块破裂和形成血栓的风险,就应该口服阿司匹林。如果将研究解读为“阿司匹林对病人没有益处”,“这种误读很可能是致命的”②。 通俗地说,“一级预防”是指脑梗、心梗尚未发生时采取措施,控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预防疾病发生; 而“二级预防”是指心脑血管疾病已经发生,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防止疾病再发生。 2 阿司匹林,本来就不是人人能吃的神药 如果你没有患心血管病,或患病风险不高,想通过阿司匹林来达到保健、预防的作用,那么你从一开始就搞错了。 阿司匹林并非保健品,而是治疗用药。 还有一些人,看到有研究显示,阿司匹林对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生率有一些作用,便把阿司匹林奉为神药,想服用达到防癌的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无疑打错了算盘。 “如果发生急性血栓栓塞的风险不大,使用阿司匹林本就没有什么意义。”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委、河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郭艺芳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③。 多年来,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基石地位不可动摇,但是否应该用于“一级预防”,始终争议重重。 FDA在官网上发表声明称,“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对于没有经历心脏病发作、中风或未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现有证据不支持将阿司匹林作为预防药物。” 3 乱服阿司匹林有什么风险? 01 它容易损伤消化道 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可导致出血等严重副作用。消化道黏膜糜烂、溃疡、危及生命的消化道出血和穿孔,是阿司匹林最为常见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的胃病患者,一定不能盲目跟风服用。 02 它可能妨碍溃疡愈合 使溃疡者出现出血、穿孔的危险性增多4~6倍。在消化内科常有因长期口服阿司匹林住院的患者,当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期间出现黑便或呕吐咖啡色液体的患者需特殊警惕。 4 哪些人该吃,哪些人不用吃?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教授常炳习介绍,以下人群适合服用阿司匹林: 1、冠心病患者、卒中患者和外周血管疾病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2、放入心脏支架后的患者也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以防止血栓。 3、其它一些危险因素, 如: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吸烟、房颤、缺乏运动和高龄。 男士如果45岁以上伴两项危险因素的,女士55岁以上伴随两项危险因素④。 所以,并不是所有40岁以上的人都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需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可到医院心内科去做个健康评估,根据风险与获益评估,才能最终确定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记住:阿司匹林质优价廉,百年老药,绝对可靠。但它不是保健品,不能全民普及,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