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分享 93岁教授果断决定把主导疼痛神经毁掉三个月后平静离世
素心 10580 2
2017/4/16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93岁教授果断决定把主导疼痛的神经毁掉 三个月后平静离世 都市快报

昨天 00:06记者 谢谨忆 通讯员 裘生梁 编辑:李大可如果明知生命所剩不多,你是愿意在各种医疗设备的辅助下,尽量地延长寿命;还是愿意尽量没有痛苦地离开人世?杭州一位93岁的老教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在查出胰腺癌后,做了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平静地走完了最后一段人生。

体检发现胰腺癌,很快疼痛忍无可忍老教授是在去年6月体检时,发现有癌症指标超标的,随后被确诊为胰腺癌。胰腺癌的进程很快,到了11月底,教授已经开始出现呕吐、肠梗阻等症状。“他那么大年纪了,我们都不想再让他受手术、化疗那份罪了。”教授的女儿告诉我。然而,即使避免治疗带来的痛苦,胰腺癌自身的疼痛还是开始慢慢蔓延开来,一开始,用肛门塞止痛药的办法可以止痛;再后来要打止痛针;再后来,即使是打针,教授也开始痛得难以入睡,开始忍不住“哎哟~哎哟~”叫出声来。“有一种说法,说胰腺癌最后都是痛死的,我爸那时虽然还没到痛不欲生的程度,但听到他的呻吟,想到他也会越来越痛苦,我就不想再让他受这份罪。

”教授的女儿开始寻找各种能有效解决爸爸疼痛的办法,最后找到浙江省中医院疼痛科主任医师张娟。解决疼痛的终极办法就是损毁支配疼痛的神经张主任告诉她,胰腺癌的疼痛有办法控制。“内脏痛一般由交感神经支配,把交感神经损毁掉,痛觉就传递不到大脑,上腹部内脏的疼痛就会明显减轻,这个办法对胰腺癌、肝癌、胃癌造成的疼痛都适用。

”不过,这是一种控制疼痛的终极手段,神经损毁后,教授几乎感觉不到上腹部的疼痛了。“我爸一直是个精明强干的人,对自己的病情很清楚,患癌后,他的思路仍旧很清晰。我们跟他说有这么一种止痛方法,他自己仔细跟医生了解后,决定做这个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让自己生命最后一段时光尽量舒服点。

”今年1月份,张娟主任为老教授做了腹腔神经丛毁损治疗。老教授趴在床上,张主任先用穿刺针在他脊柱胸腰椎的椎体前沿,也就是交感神经所在的位置,打一点麻醉药和造影剂,确定位置和效果后,再把无水酒精注射到这个位置,破坏腹腔神经。一个小时的手术后,老教授就感觉不到胰腺部位的疼痛了。“随着病情的发展,他后来就是会感到肠梗阻一阵一阵不舒服,然后癌细胞转移到骨头上,骨头会有酸痛感,但原发灶的疼痛是感觉不到了。

比不做这个手术肯定是舒服多了。”老教授的女儿认为这种治疗对减轻她爸爸最后阶段的痛苦是有效的。前几天,老教授走完了93岁的人生,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受太大的煎熬,也没有留下太多让子女看了难受的场景。微创介入神经损毁并不影响正常治疗张娟主任说,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疼痛是我们身体对刺激的一种积极反应,甚至具有防卫作用,对于机体的正常活动具有保护作用,提示我们要正视身体发出的警讯。我们感到哪里痛了,才会晓得身体哪个部位出问题了。

所以虽然疼痛让我们难受,但一般疾病的治疗上并不建议损毁支配疼痛的神经。但是癌痛不一样。很多晚期癌症病人要忍受强力止痛药也无法止住的疼痛,最后仍然无法治愈。对于癌病疼痛的治疗,临床通常有从弱到强三阶梯治疗原则:第一阶梯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第二阶加用弱阿片类止痛药;第三阶是强阿片类药物为主的复合治疗。

微创介入手段如神经损毁等可作为优化三阶梯的第四阶。但很多专家认为,对于合适的患者,微创介入治疗或可提前到强阿片类药物治疗之前。“对很多晚期癌痛患者来讲,生活质量的要求远远大于对存活期的要求。因此在他们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神经损毁术,让他们在晚期时承受的痛苦大大降低。”这种微创介入手段包括神经损毁、神经阻滞、射频消融等,且不影响癌症的正常治疗方案和效果,病人仍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知道自己病情的发展情况。

Alternate Text
  • 1 楼 2017-04-16 10:17:06

    能不能想办法救救病人?把神经损毁还不如干脆安乐死

  • 2 楼 2017-04-16 10:16:02

    医生就会干这个

素心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