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分享 “饿”死癌细胞?请您以后别这么拽
海堰 9836 0
2017/6/16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如果大家注意观察,在各大医院的门口常有散发小广告和冒牌报刊的,除非在“严打”期间。其中“抗癌产品”占据着大半江山,多数挂着民族医学的幌子,贩卖些秘方神药。也有打着现代高新科技的招牌,“饿死癌细胞”的理念就兜售得十分红火。一癌细胞能被“饿”死吗?越是不靠谱的东西,越是容易被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正因为TA毫无科学根据,可以撒开了胡说八道。“饿死癌细胞”则是捕风捉影、偷换概念而来的产物,这一概念在主流正规的媒体上还常有报道。你要是死磕,说主流正规的媒体上还报道过张悟本的绿豆和茄子呢,那我也没啥好说。这么说吧,在主流正规的医学专业媒体上可只有批驳张悟本的,但“饿死癌细胞”的标题和文字确实占着一席之地。2016年有关小苏打可以“饿”死癌细胞的新闻疯传,据说也引发了一股小苏打抢购的旋风,当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有人因狂吃小苏打而酿出奇葩后果的。原因很简单,这是科学严谨的研究结果被误读了,包括小苏打在内的任何“饿”死癌细胞的方法都不是吃进去,或者是不吃什么。吃和不吃是营养学问题,笔者不懂营养学专业,但一有机会接触肿瘤营养学界的大咖,就要追着问:现在世界上绝对没有“饿”死癌细胞的营养学方法吗?回答是意料中的一致和直接:没有!那么这种提法到底是怎么来得呢?二剧情大概是酱紫滴秉承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终于打听到1个最靠谱的走心版本:过去,癌症普遍的发现晚、诊断迟、难治愈,特别是那些已经失去手术适应症的晚期肿瘤。当国内出现某种新药物或新疗法,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来应用的,主要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来间接缩小肿瘤。血管是机体输送氧气和养料的生命线。把生命线掐断了,再凶顽的肿瘤也是得停止生长,转向萎缩的。这种医学大事件,专家也想宣传,媒体也爱报道。但是当时还没有拟统发稿的习惯,主要靠现场采访、临时发挥。专家就向采访者开讲了,也怕人家听不懂太深奥的专业知识,就想讲得通俗易懂些。专家也有给医学生上课的经验,知道应用打比方、作比喻的文法。但不知道是太紧张,还是故意拽文,没有用“掐死”这样的大白话,而用了“扼死”这样的文辞。(大家可以脑补下当时的场景,专家说得兴起,顺势做了个双手下掐的动作)结果采访者很自然的听记成了“饿死”,于是“饿死肿瘤”和“饿死癌细胞”的说法就这样不胫而走,而且是白纸黑字写进了弹眼落睛的大标题。三后续影响其实采访者的这个笔误,一开始是给专家带来良好口碑的。医学界的同行一看报道,都觉得这位专家特牛,不仅本职专业上精湛,还特别会健康教育,能想出这么个形象的比喻。媒体界的同行也是盛赞这位记者特能写。于是后续就有了效仿者,特喜欢用“饿死”这2个字,比如用小苏打做介入治疗的研究,就沿用了这个梗。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大多数还是看得半真不懂,或者只看标题,剩下的全靠想象,结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认识偏差。再经过精于营销的黑心商人一搅和,直接把“饿死”诱导为不吃或少吃某些食物,或者吃某种特定的东西,让癌细胞得不到营养而饿死。有人会说:那是以前,民智未开、教育水平低下、阅读能力普遍不高造成的历史局限性现象。可大家还记得2011年4月19日去世的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于娟吗?她是海归博士,她的爱人也是博士,夫妻双双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最终却病急乱投医,跑到江苏常州找了“神医”杨德震。用饥饿疗法+独门中药1个多月,每天不吃饭,只吃极少量的葡萄和芋头。在极度痛苦的忍饥挨饿中,癌细胞还是照样继续扩散转移,让于老师走得特别痛苦。虽然“杨神医”很快落入法网,但是斯人已去,面对此情此景,很难用“大快人心”4个字来形容我们的心情。一晃6年过去了,但我们忘不了于娟老师,也一再提及于娟老师这段令人唏嘘的抗癌经历。我们绝无不敬之意,望您泉下有知,能体谅我们治病救人的良苦用心。四思考要提高医务人员的科普能力,这句话越来越频繁的听说,但至今没有考核标准,所以相比SCI绝对是极其次要的。所以大家都是凭着兴趣和热情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虽然拽文可以显示自身的文学修养,但是科普一定要说人话、说大白话,这需要学习、思考和经验的积累。要像白居易做诗那样,达到妇孺皆知的境界,是不容易的。
Alternate Text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