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说“元气大伤” 其实就是伤了阳气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充斥全身,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统称为阳气。比如,阳气储藏在肾里就是元气,常说“元气大伤”,就是伤了阳气。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人的各项活动都需要消耗阳气,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这口气就是阳气。中医认为,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可见阳气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人到四十,阳气不足”,因此便有“四十不补,五十受苦”的说法。随着岁数增大,阳气生发很困难,阳气越来越少,疾病也就越来越多,那么如何补充阳气呢? 2 四种方法最养阳 01 最简单:晒太阳 养阳最简单的方法晒太阳。晒太阳背光而坐最好,因为背部有一条不可忽视的经络——督脉。督脉有“阳脉之海”之称,总督一身之阳气。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一般晒太阳的时间最好选在上午10-11点之间,此时阳光比较充足,光线也比较柔和。晒太阳的效果最好。晒太阳的时间长短可因人而异同,中青年每次1-2小时,老年人晒30分钟左右即可。千万别隔着玻璃晒太阳,那样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02 最省钱:按4穴 穴位按摩可以帮助激发体内阳气,增强体质,尤其是寒冷的冬季,特别适合老年人。 ① 风池穴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腧穴,临床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颈项酸痛等症状。 位置: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之间陷窝中,与耳垂齐平。 ② 关元穴 关元穴为任脉要穴,临床用于治疗怕冷、尿频、小腹冷痛、腹胀腹泻等症状。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肚脐眼下三寸,即用自己的手横着量,四根横指处就是。 ③ 肾俞穴 肾俞穴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临床上用于治疗腰膝酸软、夜尿频数、眼花、耳鸣等症状。 位置:位于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开一寸半,与前面腹部面的肚脐眼平齐。 ④ 劳宫穴 劳宫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临床上用于治疗失眠、胸闷、心悸、手掌多汗等症状。 位置: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中指尖处。 03 最可口: 四种粥 先天之气来源于肾,后天之气来源于脾胃。脾胃保护不好,就得不到后天之气,后天之气没有了,肾的先天之气也得不到能量和补充。 粥是最容易消化和吸收的,也最容易化成气血,减轻人体肠的负担,冬季可以喝四种粥来补充肾阳。 ①桂圆栗子粥 桂圆是补心养血的,栗子是补肾的。适合心肾两亏的人,表现在经常有心慌、心悸、失眠,同时有肾亏、腰酸、怕冷。 ② 山药羊肉粥 可温补脾肾,适合饮食不能消化,大便经常浠溏,又怕冷,面色也不好,腰酸怕冷的人。 ③ 枸杞羊肉粥 枸杞子是温补肝肾,羊肉也是补肾的,再加点葱白可以通阳,粳米补气血,适合于阴阳气血都亏、体质较弱的人。 ④ 仙人粥 仙人粥是由粳米、红枣和首乌汁一起放入砂锅,小火熬煮而成。适合头发较稀、掉发,睡眠差,肝肾都亏虚的人。 04 最舒服:泡泡脚 泡脚既可以保暖,又可以促进全身的气血循环,通过刺激足部数十个穴位达到调整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 晚上9点泡脚最护肾。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补肾,是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在此时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体内血管会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3 这6个行为很伤阳气 01 早餐过饱 早晨是阳气生发的重要时刻,吃早餐,是为了补充阳气,但早餐吃太多会消耗掉很多气血。 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对于心血管病人,早饭吃太多要消耗很多气血,心脏供血跟不上,会出现心绞痛、胸闷、憋气等状况,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心肺疾病容易在上午发作。 02 贪凉 ① 冷饮无节制,比如吃冰淇淋、生冷菜等。 ② 冷天穿的少,会伤阳气,尤其是对于女性,更需要保护下焦的温暖之气。 03 熬夜 子时,即23:00-0:00之间,此时最好处于睡眠状态。所谓“子时开天,丑时辟地”。假如这时候没睡觉,第二天阳气生发就会受到影响,长此以往势必引发各种疾病。 04 太晚剧烈运动 跑步等运动会发散阳气,最好在阳气上升的白天进行,如果夜间很晚还剧烈运动,本该潜伏休养的阳气遭到过度耗损,第二天就会感到体乏神倦,长期下去体质也会渐渐变差。 建议晚上不要太剧烈,推荐快走,时间最晚不要超过晚上9点。 05 早上洗澡 早晨正是人体的“阳气”初生之时,因为初生所以相对弱,也正是需要引导和抒发的时候,而洗澡是一种骤然的清醒,对刚刚复苏的阳气是种粗暴的干涉。 06 心态差 《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到:“阳气者,烦劳则张。”生气一方面会导致阳气的亏虚,另外,阳气太疲劳导致无力入阴收藏,造成失眠,甚至神经衰弱,这样就形成恶性循环。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