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从医27年,与癌症之王抗争15个月,这位肿瘤专家值得所有人尊重......
海堰 10507 0
2019/6/27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王磊(1969年—2019年6月23日),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副院长,结直肠外科三区主任、医院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主任。医学博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个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广东省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获得者。

6月23日20时40分左右,身患胰腺癌抗争15个月的王磊教授逝世,这名被全国人民广为熟悉的“抗癌斗士”停止了呼吸。

1
被癌症盯上的“癌症杀手”

2018年3月底,持续大半年经常感到腰疼、感冒长期不愈的王磊在医院员工体检中发现肿瘤标志物CEA异常升高,这位毕生致力于与结直肠癌“斗智斗勇”的癌症专家立刻有了不好的预感,进一步全身检查发现:胰腺癌,晚期,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

得知病情的那一刻,他曾坦言,无力感在蔓延。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处于这个阶段的胰腺癌意味着什么。

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患者的生存期很短,是唯一一种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接近1∶1的疾病。王磊教授主动参与到自己手术方案的探讨,2018年4月1日,他切掉了脾脏、80%的胰腺,还有一部胃,以及肠道附近的大部分神经。

一般接受姑息手术治疗的患者生存期约7个月,但他以钢铁般的意志与癌症抗争了15个月,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活着每一天,生命我主宰”的人生宣言,打动了众人,抗癌斗士的人生角色,获得了深深的致敬。

“我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希望主宰生命的厚度。”

术后不到两个月,他就如常出现在诊室、病房、科研讨论会议等场合中,一边抗癌,一边不改悬壶济世的医者本色。同时还带着羸弱的身躯站立在美国ASCO得舞台上,向来自全球的近万名肿瘤专家阐述消化道领域唯一一个来自中国的结直肠癌报告……

5月29日,一位年轻患者在网上询问王磊教授:患有直肠溃疡、混合痔和增生性息肉,腹泻控制不住怎么办?他担心自己会是癌症。

王磊教授表示:“这么年轻,一般不会有胃肠肿瘤。”彼时的他因为接受晚期癌症的镇痛治疗,每天只能躺在病床上。6月1日,他再次答复这位患者要调整药物,“先这样治疗两周”。

6月14日,病人如约上网汇报“用药效果还可以”,并询问下一步该怎么办,却再也得不到医生的回复。他不知道,就在同一天,网络那一端的医生因病情转危,被送进重症监护室(ICU)抢救,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2
你是否认为肿瘤医生不会患癌?

肿瘤医生可谓是人类抗争癌症的最前沿,而专家更是其中翘楚,他们了解癌症祛除癌症,应该是最不会患癌的人了吧?

这是一个很大的认知误区,肿瘤医生每天和癌症斗智斗勇,以消灭癌症为己任。但医生也是凡人,与正常人的患癌风险无异,或者可能更高,因为他们太忙了!

王磊教授同事、结直肠肛门外科主任王辉教授表示:“他基本忙得都无法停下来,也没有时间去做检查,当时发现癌症的时候是腰背部疼痛,做检查发现是肿瘤的晚期。”

王磊教授的患者孔女士闻讯后伤心表示:“当时听了我的心很痛,为什么这么伟大的医生,这么好的医生会得这样的病,他的时间他的精力全部花在了病人身上,他研究如何让病人减轻痛苦、怎么治好病人,却忽略了自己的身体。”

虽有埋怨,但王磊教授的妻子始终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决定:“生命如同尘埃,我们并不想做被关注的名人,个人经历的所有痛苦,无法强求他者感受同样的切肤之痛。”

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王磊教授曾表示回答:“人生如旅途,他已准备好做那个提前了一点下车的旅客,尽管最后面临的可能是坏结果,但是在真正倒下之前,仍然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者,要让每一天过得有意义。”

因为忙,他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因为忙,他遗憾很少能兼顾家庭;因为忙,他成为了一名可以改变患者命运的医生,独创的“天河术”——直肠癌近侧扩大切除,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存尊严。从医27年,王磊教授对我国结直肠癌预防与诊治技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
致敬医生 学会“冷思考”

裘法祖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王磊医生应该称得上是一个真实写照,但这个代价实在太过沉重。这个社会需要好医生,但这个社会更离不开好医生。

忙碌之外,学会关注自己的健康,医生应如此,普通人也应如此。

从疲劳到癌症,只需要短短的四步:轻度疲劳→深度疲劳→重要脏器内部变异→诱发癌变。

△截图来自《你知道中国人有多拼吗?》

据《中国城市白领健康状况白皮书》中揭露:中国主流城市的白领亚健康比例高达76%,约6成的人处于过劳状态。

对于当代人来说,改变自己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锻炼频度,迫在眉睫。癌症的发生是一个“蓄谋已久”的过程,在能战胜它时而选择放纵,当戒之慎之!

曾在微博看到这样一段话,深有同感:
“我吃东西越来越清淡,对待人情世故越来越宽容,不乱发脾气也学会了忍让,慢慢地有了一颗成长的心。也开始害怕听到任何与病痛有关的事,最大的心愿变成了全家人身体健康。相比一两年前迫不及待要去看远方的心,我更喜欢花十分之九的时间在温柔灯光下和妈妈一起吃完一餐饭。”

人生在世很短暂,除却生死无大事。三餐七分饱,稍微准时准点;能吃的不能吃的,稍微都尝试一点点,别克制,别贪嘴;该动的时候就动,不犯懒,别过激;熬夜太伤神,睡个昏天黑地更不好,遵从身体生物钟。

其实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顺从自己,别绷着,开心就好,适可而止。

Alternate Text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