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不同癌种的患者生存期差别很大,同一癌种、不同患者的生存期也可存在很大差别。因此,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必须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才有意义。目前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1. 患者的肿瘤类型、分期 癌细胞最大的特点是生长快,不受控制,能转移,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人体正常组织,常因压迫、浸润、获取人体正常的营养,很快致人于死地。 癌症的恶性程度与生长组织来源的细胞分化程度有直接关系。分化程度高的肿瘤,癌细胞生长慢因而恶性度低,转移晚;分化程度低的恶性度高,转移早。如肺癌中,小细胞肺癌预后最差,易早期出现脑肝骨等转移,而鳞癌一般生长较慢,转移晚,5年生存率较高。 因此,肿瘤细胞的“好”与“恶”,决定肿瘤的生长速度、转移速度、治疗效果,也决定患者生命里程。另外,分期早的,治疗彻底,预后较好,而分期晚的,治疗多为姑息性,且受侵的器官易出现功能损伤,预后极差,早期发现与晚期发现的预后有天壤之别。 2. 治疗方式 要想治愈癌症,首要前提是彻底杀死恶变的肿瘤细胞,因此治疗方式选择是关键。 在临床上,有不少患者发现患癌后,相信偏方、祖传秘方,或畏惧手术,害怕放化疗,在小诊所或自行胡乱治疗一通,等到病情恶化才到专科医院治疗,无疑延误了治疗,治疗效果当然不理想。 另外,因为患者本身的一些基础病等,导致不能进行根治性治疗或治疗强度不够,治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长什么的癌,不能胜天,但选择什么样的治疗完全取决于患者。 3. 一般状况、恶病质 每位患者入院时,医生都会对其的一般状况评分(KPS),这也是很多治疗的选择参考指标之一。有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KPS已被多次证实同生存期有明显相关性,即一般状况越好,生存期越长。 而恶病质,包括呼吸困难、瞻望、乏力、疼痛、衰弱、厌食、焦躁和体重下降等,还包括部分血液学指标(WBC>11×109 /L及Lym%<12%、低外周血ALB、高LDH值等),均可作为评估晚期患者预后的重要独立因素。 医生预测患者的生存期,可不可靠? 有学者通过整合以上几大因素建立临床生存预测模型,即使是有丰富经验的临床肿瘤学专家进行评估,准确率也会波动在25%-70%。 因此,有国外专家这样评价预测模型的:“虽然各种预测模型可帮助临床提高预测性,但不能盲目或极端化地理解预测结果。每一名患者都是独特的,我们只能观察而不能决定他(她)们的最终生存时间。” 预测生存期真的有意义吗? 生存期的预测最大的意义在于可以有效避免过度治疗及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为医务人员及家属进行医疗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国外有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患者希望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只有少部分患者希望获得所谓的“好消息”。另一项研究引显示,98%的患者希望医生在传递预测信息时应秉持客观的态度,而全面准确的信息,可以帮助患者及其家属合理安排人生的最后阶段,完成他们未了的心愿或任务,并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 然而,亦有专家认为预测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是最不人道的“科学”。毕竟,医生利用一些冷冰冰的数据轻易下判断,即便是背着患者,仅对家属下“判断”,无论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都会影响其原始的结果。 有研究表明,90%的癌症病人完全把自己交托给医生,他们的命运就像医生预期的那样:如果医生预期病人还能存活一年,那么大概一年之后死亡就会来临,因为病人相信这一点。 而另外的10%的癌症病人,把希望和生命掌握在自己手里,积极地与疾病作斗争,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康复。最后,这10%的病人中,6年以后活着的还有90%! 可以看出,很多时候在医患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下,奇迹是可以创造的。 和癌症患者及家属谈生存期,是一件非常沉重而矛盾的事。我们不应该反对预测生存期的价值,但也不能放大预测结果准确性。 有句俗话说,“人可以算命,但不可信命”,同样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被医生被判了“死缓 ”,不应悲伤地等待那一天的到来,否则只会来得更早的。而应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积极配合治疗,时刻自我正面性暗示、自我鼓励,掌握生命仅存的主动权。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