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
  • 贴子
  • 知识
  • 用户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

非小细胞肺癌是除小细胞肺癌(SCLC)以外的所有肺上皮癌。最常见的非小细胞肺癌类型是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和腺癌,和一些不太常见的类型。

肺腺癌 肺鳞癌 大细胞肺癌 返回列表
化疗药外渗后惨不忍睹?看完要长记性!
海堰 6864 2
2019/11/21 发表在 非小细胞肺癌 模块
化疗药外渗,是一些患者在化疗过程会碰上的事情。

尽管药物外渗出现的概率并不高,为0.1%-6%,但是有些药物一旦外渗了,轻者出现红斑、肿胀,重者出现组织坏死、形成经久不愈的溃疡。

所以药物外渗后的紧急处理,也很重要哦。

什么是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药物/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

还有一个类似概念需要区分:

药物渗出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

而药物外渗对皮肤的损害分成三个时期: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局部皮肤红润、肿胀、发热、刺痛,但是没有水疱和坏死;

Ⅱ期:静脉炎性反应期,局部皮下组织出血或水疱形成,或水疱破溃组织苍白形成浅表溃疡;

Ⅲ期:组织坏死期,局部皮肤变性坏死,形成黑痂或深部溃疡,肌腱、血管、神经外漏或伴感染。

造成外渗的化疗药物有哪些分类呢?

了解外渗药物,可以在注射药物的时候多注意一点,更及时的发现药物是否外渗。

可外渗的化学治疗药物主要分为3类:

1)无刺激性药物:如氟尿嘧啶、甲氨蝶呤等;

2)刺激性药物:有紫杉醇、奥沙利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等;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有蒽环类药物(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植物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瑞滨)和氮芥等。

化疗药物外渗时,当即或数分钟内就会产生刺痛感,根据毒性不同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变性坏死。

颜色的变化则通常是:局部发红——苍白/灰白——黑红/紫黑——黑痂形成或继发感染。

如何观察到药物外渗也是一门很大的学问。

医护人员判断外渗需要用眼观察,而患者能切身体会到药物的注入,所以在药物外渗的发现上,患者自己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输液管内有无回血、注射部位有无肿胀、自己有没有感觉到胀痛、按压注射部位时是否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

药物外渗都是越早处理越好,所以一旦发现以上症状或怀疑药物外渗,就要立即停药。

药物外渗如何处理?

停药后医护人员会做好紧急处理,若药物外渗较少,会更换注射部位,并用药物进行渗漏处的局部封闭;

若外渗过多,会保留针头,用针头接上无菌注射器回抽外渗药物,抽取完毕后用药物进行渗漏处的局部封闭。

另外,若渗漏药物为蒽环类药物,可以使用局部冷敷(六小时一次,每次20-30分钟,敷2-3天)使血管收缩,减少组织细胞对药物的摄取和减少药物外渗的量,以缓解伤口的严重程度。

若渗漏药物是植物碱类的药物,则适合热敷,引起血管扩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取,减轻其导致的皮肤伤害。

还有一种马铃薯外敷法适用于各种类别的药物外渗:将马铃薯洗净切成透明薄片,贴在肿胀处后用胶布固定,每1-2小时更换一次,每天4-5次,直至肿胀、疼痛消失。

经过以上的紧急处理后,还要密切关注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和疼痛的性质,如果局部组织发生溃疡、坏死,应进行外科清创、换药等处理。

药物外渗的概率很小,可是一旦药物外渗发生后,没有及时处理或者处理手段无效,发生了溃疡或坏死,多不值得。

所以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在注射药物时一定要多多注意,阻止那些不必要的伤害影响到自己。
Alternate Text
海堰
肺腺癌

曾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主席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曾在纽约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任职10年

曾在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癌症中心任职6年

曾任Lowe胸腔肿瘤中心临床主任

康奈尔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Lifespan癌症研究所胸部肿瘤科主任

丹娜法伯癌症研究院医生

创建临床数据库(CRIS)等多项重大项目首席研究员

扫码加入
病友互助群

400-107-6696